{__STYLE__}
寿锦张阳是悬疑惊悚《无人之迹》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点十足,作者“水终有湮”正在潜心更新后续情节中,梗概:当我以为这是回家的地铁时,下了地铁却惊奇的发现自己来到了纽约站当我以为这还是原来的世界时,结果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充满怪诞与诡异的世界当我以为自己赚取了回家的车票,却发现地铁通往的是下一个车站...
本书作者爱德华·阿什福德·李,是一位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他认为机器作为一种生命形式,其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
一、为什么机器可以看作是一种生命
“机器是一种生命”这一观点可以从机器个体、机器与机器之间,机器整体三个层面有所体现。
在个体层面,机器与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以手机为例。手机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手机需要电力供给维持运行;手机也会生病,甚至死亡。
生命的重要特点是可以繁殖,这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上有所体现。你可能将自己的手机型号推荐给朋友们,如果有人跟着买了这一款,对于手机这个“种群”来说,相当于进行了繁衍。还有很多机器是按照“有性繁殖”模式发展的。比如,新软件的诞生并不是从零开始写代码,而是从以前软件中参考借鉴。不同的代码互相结合,就像动物繁殖中的DNA交换一样。
如果把机器整体看作一类生命形式,那它们已经发展得十分繁荣了。有些机器可以类比为单细胞生物,比如石英表;有的机器则是体型庞大的多细胞生物,比如超级计算机。它们共同组成了机器生命王国。
二、人与机器是如何协同进化
人与机器的协同进化体现在“机器本身的进化”以及“人与机器相互促进”这两个方面。
作为协同进化重要一环,机器本身正在快速进化,其关键在于反馈机制。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是因为神经网络等算法中引入了反馈机制。
机器要想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还要学会与人类交互。所谓“交互”,是双方互动的过程,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反馈。比如,在训练飞机自动驾驶系统中,可以让人类飞行员调整对系统下放控制权的程度。自动驾驶系统的目标是让放权值尽可能的大。为此,系统要不断地优化参数,让自身尽可能持续控制飞机,从而改善训练结果。
机器在进化的同时,它们也在与人类形成共生关系,并完成协同进化。
人类与机器的“共生关系”,如同奶牛和微生物。如果失去了微生物,奶牛就会死亡。同样,如果全世界机器突然消失了,人类也会面临灭顶之灾。在共生关系的基础上,人与机器相互促进。我们将自己的信息交给算法,让人工智能提升对我们自己的了解;同时,我们自身能更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三、人与机器协同进化所带来的问题与应对之策
人与机器的协同进化会很多问题,比如著作权归属、责任划分以及隐私保护等。
当机器帮助人类从事脑力劳动,就可能会出现著作权的问题。使用AI生成内容的技术在快速发展,那么这些产生出来的内容,该属于谁呢?是属于算法的开发者,还是利用算法画图的艺术家,亦或者是提供训练数据的人?当前的法律还没法对这一问题给出解答。
在涉及到生命安全等更严肃的领域,会存在机器与人如何划分责任的问题。如果使用自动驾驶的车辆造成了伤亡事故,那么该是谁来承担责罚?不同智慧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将要承担不同的责任。但是,当机器的运行方式复杂起来之后,我们不容易进行对责任进行明确划分。
人类与机器的密切相处中,“隐私”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世界多国出台了隐私保护法,来限制互联网公司随意收集用户数据。但是,这些保护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从协同进化的角度看,即便用户明知个人数据会被滥用,但他们也愿意用隐私来换取能高效运行的程序。
要为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我们既要理解机器本身,也要理解其背后的社会与文化因素。
为了应对越来越智能的机器,需要理解它们的运行规则。比如,美国国防部专门启动了名为“可解释人工智能”的项目。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对复杂算法的理解是极其有限的。很多学者会建议,在没能打开AI的“黑箱”之前,应该尽量减缓AI的进化速度。
除了理解技术本身,我们还应该去了解技术背后的社会与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帮我们构建起与机器和谐共存的规则与规范。比如,现在对年轻人进行教育,不仅应该只教他们如何写程序代码,还应该向他们介绍编程语言发展中所诞生的开源协作精神。此外,可以用年轻人常用的微信、微博这些工具为例,向他们说明隐私的概念,从而提升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认知。
对于“人类会不会被机器所取代”的问题,作者认为不必杞人忧天。从协同进化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只有最聪明的物种才能生存。人与机器,这两种不同的生命形式是可以和谐共处的。
书名:《协同进化》
作者:爱德华·阿什福德·李
小说《无人之迹》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