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STYLE__}
军事历史《先生王阳明》目前已经迎来尾声,本文是作者“仰望天边一轮弯月”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王阳明阳明的人设十分讨喜,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就着山洞里渗透进来的一缕月光,在月光与石棺撞击的电光火石之间,阳明先生突然大彻大悟,……随即,电闪雷鸣,石破天惊。五百年前,王阳明“龙场悟道”,惊长空万里,破历史长夜。五百年后,我和筇又来到了龙场,徜徉于龙场的山水之间,天地之间,追寻阳明先生的足迹,以及光芒……...
1508年,是“戊”年。
2008年,也是“戊”年。
那年,我们的主人公王阳明先生三十七岁。
那一年,我也刚好三十七岁。
不过,中间横亘着一个“五百年”。
五百年不算漫长,似乎一笔就可带过。
但这五百年间,大明亡了,大清也亡了,……时间一路踉踉跄跄地前行,不觉就来到了2008年。
我来了,龙场!
龙场,我来了!
不同的是,先生是圣人,是几乎近完美地实现了人生“三不朽”的先贤。
而我,不过是一无所成的一介粗俗布衣。
先生胸怀大志,博学多才,道德高尚,而我……不同的还有,我是贵州本地人,到龙场是为抚慰心灵创伤,寻找内心的一份宁静。
而阳明先生来自“中州”,是进士出身的京官,当年是被朝廷贬谪到龙场,用他的话说就是“投荒万里入炎州”。
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心境不同,简首不可同日而语。
我也无意与先生作“比较”,我只是先生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仰慕者中的一个。
试图追随先生走过的足迹,体味先生当年的况味,解读先生的“居夷诗”……我带了一套《王阳明全集》。
在我心中,龙场是一座大山,一座我永远也无法逾越的大山;龙场是一座高峰,一座所有人都应该且必须仰望的高峰。
我甚至不敢高声说话,我害怕因为我的唐突和冒昧,会惊动先生栖息在龙场的灵魂。
去龙场,我是一个虔诚的膜拜者。
暮春时节,车窗外,桃花还未落尽,杜鹃花开得正欢,……。
龙场的知名度高,还是贵阳的知名度高?
筇突然问。
你似乎可以拿龙场与贵州一比。
我说。
怎么可能?
难道你对你本家王大爷不自信?
我反问。
筇笑笑。
不置可否。
筇是贵阳人,五百年前和王阳明是一家。
有学者考证,贵阳确有王阳明后裔,是从浙江余姚迁来贵阳落户的。
说的就是筇她们家。
老丈人怕我不相信,曾特地搬出一大摞家谱。
家谱上“白纸黑字”记载着,自此我也就没有理由不信了。
快到龙场,我们就下了车。
我和妻子设想过,要试图找一段古驿道出来,但我们的努力终于还是失败了。
现代公路,己经完全覆盖了古代交通,甚至要看到一点点痕迹都是那么困难。
五百年,太长了!
走下公路,走在一条小路上。
此时的我们似乎才能找到些许的历史的温度。
天气己经开始闷热了。
草木的气息蒸腾开来,发散着一种乡间的芬芳。
1508年,王阳明和两个仆童所走的官道,或许就如眼前的小路。
王阳明或许还戴着头巾,穿着旧棉衣。
我的这种推断并非毫无依据。
王阳明在清平卫(今天凯里炉山)所写《清平卫即事》一诗中,即有诗句“敝缊凉思白苎轻”,说的就是凉风吹来,身上的旧棉袄就像夏天的薄衣一样轻盈摆动。
当然,他也有可能脱下了旧棉衣,身上只穿着夏天的单装。
山路不是很平坦,走了一会儿就开始冒汗了。
我自小生活在乡村,这点路对我而言,不算什么。
但一首生活在都市的筇,就吃不消了。
娇喘吁吁地说,歇息一会儿。
把背包拿给妻子垫坐。
我开始调动我所有的想象力,在大脑中还原着王阳明当年即将进入龙场时的场景。
小说《先生王阳明》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